|
孙善齐文论·《星瀚灿烂--三峡历史文化名人》22-王十朋时间:2022-04-11 “端为夔民解百忧”——王十朋
从奉节县城去白帝城的途中,必经过一条从北岸山间流出的一条清溪。因为三峡蓄水,这条古时的瀼水现在已经是清波浩荡了。此溪名曰梅溪河,是古夔州百姓纪念贤太守王十朋所取名。 他是古代三峡间政声最为卓著,最为清廉、正直的清官、好官,其事迹早千载而下,亦显光辉。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今浙江乐清市))一个耕读之家。他7岁入乡塾蒙馆读书,寒窗苦读40载,到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46岁时才高中状元,入朝为官,历任侍御史、吏部侍郎,先后出任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官至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14年内三任京官,二任帝师,任知州,两次辞官。 王十朋一生勤勉清廉,素以刚毅正直著称,他敢于犯颜直谏,史称“真御史”。他主张抗金,力排和议,举荐爱国老将张浚、刘锜等,并以怀奸、误国等8大罪状弹劾主和派首守领、当朝宰相史浩,赢得朝野盛赞。任职州郡期间他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史称“十朋立朝刚士,为当代伟人”。时代略晚于他的理学大师朱熹称他是“光明正大之磊落君子。” 武侯有托赴夔州 干道元年(1165年)7月,王十朋得到调任夔州主政的任命,时年已54岁。 本来,他因主战主张屡受挫折,加之年老多病,已萌生辞官之意。但此次到夔州,他是欣然前往的,那是因为,夔州是他向往的地方。他平生敬仰诸葛亮与杜甫,而到夔州,正可去瞻仰他们的遗踪,感受他们的风彩。 此前他与诗友唱和,有夔字韵诗,其时果得易夔之命。他且夜梦诸葛亮,观八阵,益增其向往之心。《梦观八阵图》将他的心迹尽情抒发: “易任夔子国,身犹在重湖。 梦魂辄先往,临江观两都。 奇才盖三国,壮志吞两都。 惜哉功不遂,英雄为欷歔。 胡为恍惚间,微茫见规模。 清时耻谈兵,武侯其戏予。” 三峡是古代贬谪官员的边荒之地,而唯有王十朋,是怀着对先贤的崇仰与对三峡山水的向往欣然赴任的。 初入巫山,他就写有“西来水陆备艰辛,只为君恩不为身”的诗句。一路上,他乘舟疾行,兴致颇高,“更类吾家子猷棹,飘然乘兴雪中行。”神女也来相迎,“神女有灵呼即应,廊然山色为吾青。”而《自鄂渚至夔府途中所见一百十韵》一诗则集中记述和描绘了他由鄂入夔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洋洋洒洒110韵220句1100字,不仅是宋诗中罕见的排律,也是历代三峡诗中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整首诗的节奏和情绪“春浪似潮”,渔歌江讴令他无限欣悦,虎叫犬吠令他分外惊喜。他兴味浓烈,心情闲适,十分惬意: “谁弄黄昏笛,如闻赤壁箫。孤烟为藕市,一叶是渔舠。江水澄泥煮,芦薪带湿烧。梦回惊枕憾,晓起觉风调。蔬撷才盈握,鱼月肃莫计艘。横波沉密网,巨浪脱高跳。红想乡醪滑,黄昏野菊娇。” 面对着这片神奇灵秀之地,面对着先贤们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踪,王十朋决心效法杜甫、诸葛亮与刘禹锡,以不负大好河山,不负前辈古人: “访古寻诗史,形役常奚劳。 行也知谁使,官乎我亦聊。 欲赓刘与杜,辞鄙甚刍荛。” 他说,他的诗句虽然形同草野之人,但他追摹杜、刘(禹锡)之志却是真诚的。 行旅经4月之久,当年1月1日终于到达夔州,见“水落沙露,宛然在目,所历山川皆少陵诗中景物也”,他愈加钟情于这片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了。
冰雪操守 政声卓著
朱熹对王十朋其人其诗有很高的评价,他说: “其诗深厚质直,恳恻余畅,如其为人,不为浮靡之文,论事取极已意,然其规模宏阔,骨骼开张,出入变化俊伟神速,世之尽力于文字者,往往反不能及……盖其所禀于天者,纯乎阳德刚明之气,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疏畅洞达,无有隐蔽,而见于事业文间者一皆如此。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心,无不敛袵心服。” 王十朋坚守儒家正道,秉持冰雪操守,为政严而心至诚。他尝言“能将一诚守,了却百年身”。他在饶州任上的书斋名为“不欺室”,曾赋《书不欺室》,诗曰: “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长存不可欺。 勿渭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 他调任夔州后,接前任张震居于“无隐斋”,所谓无隐,即淡泊名利,正直无私,冰雪操守,曾题诗3首明志: 《题无隐斋交代张真父舍人》曰: “遥自不欺室,来居无隐斋。事君均有犯,得郡两俱佳。西蜀云何猛,东甄归未谐。清风数竿竹,时见故人怀。” 《无隐》曰: “勿谓江湖远,长如天日临。 事君何敢隐,中外一般心。” 《无隐斋》曰: “檐日照我几,竹风清我襟。 官身心处士,官舍趣山林。” 王十朋自身清廉持正,还管束下属不得欺民虐民,他曾在太守府门口立一青色戒石,将圣训作为戒条,并作《戒石亭》诗: “尔俸尔禄民膏脂,下民易虐天难欺。 圣训昭昭日月垂,刻石立庭励官师。 臣庭坚字尤瑰奇,光摇宸翰增光辉。 坤维门户州名夔,庭前戒石俨昭垂。 笔画微茫观者疑,太岁在酉嘉平时。 吉日丁亥刑牺牲,命工举石少高之。 一新栏槛严护持,银钩照眼光陆离。 天威咫尺颜不违,虐民之事焉可为。 吾为苍苍不为知,与尔同仔共孜孜。” 王十朋为其下属朱灏办公处取名为“无喧室”,咏诗曰“仁者本来静,处喧思避喧”,“无复忧为烦”,“无喧室对山头雪,雪照无喧室湛然”。湛然者,清澈,淡泊,安然。 他为政以诚以实,绝不奉迎上司乃至朝庭。干道二年(1166年12月),夔州出现所谓祥瑞“甘露降于宅堂竹闻凡半月”。但他并不以此去取悦朝庭,说自己“予无善政,惧其为灾”,并赋诗曰“湛湛下修竹,味如饴蜜甘。人言此为瑞,无德何能堪。”他只朝盼早日下雨,以解旱情,“天闵夔民岁饥馑,雨晹时若乃嘉祥。但愿时晹及时雨,不独一州天下普。”他总是嫌自己为百姓做得不够,诸如“两年窃禄古夔州”,“愧无名德比前贤”,“为郡不才真下下”。其谦卑之情,感人至深。 其夔州德政,所在多多: 一、奏请弃“马纲” 朝庭采办西北之马,原走陆路,后有朝臣以陆路因山川险恶,有损无补,便奏改走水路,并由夔州等招募梢公、水手,供给草料。王十朋等看见夔民极贫,难以承担繁重的马纲费用,乃上书曰“臣自入境以来,窃见夔峡之间土狭民贫,面皆菜色,衣不蔽体”,“况今马纲之害极重,财力必当大困”,“马性善惊,闻滩声汹涌,必致跳跃不可控驭,撼动舟船,必有覆溺之患。” 他完全是为民请命,所以,水路只实施了两年,便复行陆路了。 二、买山植木 他说,“夔山皆童子,买山植木以庇之。惧刍牧不禁,作诗以告后人。”专门作《买山》诗一首。 三、接简给水 王十朋《给水》一诗曰: “接筒引水下山陬,端为夔民解百忧。 长使义泉名不断,莫数人费一钱求。” 他自注: “夔以竹筒引水,见于杜诗,以义泉名门,则知音之为州者。不槯水而取钱也。予始至,闻公库岁收卖水钱千余缗,铃辖司亦知之。予以水给民,惧后人废之,故作是诗。”儒家笃信民为邦本,王十朋义泉之举,光照后世。 四、补修城榘 王十朋《修垒》诗曰: “莫将逆旅视居官,真作吾家活计看。 墙壁时时为修葺,安知劳苦是平安。” 诗上一联所表达的为民爱民襟怀,真是为官者的箴言警语。 五、瀼水种柳 王十朋《修垒》一诗曰: “瀼水东西十里余,新裁杨柳二千株。 会看耸干参天去,能似甘棠勿剪无。” 他把广植树木自比为效法周之召公,是爱民的美政,令后人顿生敬佩之心。 六、重筑社坛 “社稷”是土地神与谷神,在古代是国家的象征,王十朋见夔州社稷坛已颓坏,便重新整修,表达一统江山、治理江山的伟志。 七、新修、移建武候祠 王十朋在夔州任上不过区区两年,就为百姓做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置之整个三峡为官贬官的阵列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好官清官循吏,难怪,夔州百姓要把瀼水改为梅溪河,以表永久的纪念了。
兴文重文 以文化人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官吏,他当然知道兴文重教对一个边荒古邑民心教化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兴办文教事业,以从根本上教化世道人心。 王十朋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他在《兴儒》一诗中曰:“刀笠烧畲俗,盘航撇旋乡。五经谁教子,儒术破天荒。”他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以逐步达到“夔鲁同光华”的目标。他营建夔州府学,延请名师讲学。每月必于初一、十五两天到州学教诲生儒、考教士子。朱熹有感于他重视文教,曾手书“明伦堂”3字赠予他,王十朋即制成牌匾,悬挂于府学以激励学子。 夔州故有18牌坊,树先贤为典范以教化百姓。王十朋专作《十八坊诗》,每坊写诗一首,劝诫士民心清向善,读书知礼。其中《宣化》一诗点明主旨:“圣上有美化,丁宁戒守臣。毋令挂墙壁,宣以及吾民。”其《刑清》诗曰:“昔日循良吏,狱空无怨声。刑清本无术,心地要先清。” 他入乡随俗,与民同乐,其心仍在教民。 夔州有人日踏碛迎春之俗,他不顾老病之身,参予其中,其《人日游碛》诗曰: “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遨头老病守,呼宾酌春醪。归来及初鼓,繁灯照霜毛。” 立春之日,他又参予民众的踏青探春活动,其《立春》诗曰: “巫峡逢生日,夔州见立春。行年五十五,羞作戴花人。” 夔州端阳,他与民众一同观赏龙舟竞渡,“彩舟两两鼓冬冬,胜已山阴瀼水东。“其时,他仍不忘体察民情,“父老相逢话良苦,儿郎多在马船中。” 元宵节, 王十朋作《上元山中百姓出游作三章谕之》,诗中如父如兄地叮嘱劝导,要他们及时归乡勤于农桑,孝敬父母,以图丰年。其一曰:“邻里相呼入都城,巴歌楚舞沸欢声。一宵游罢同归去,勉力耕桑事父兄。”其二曰:“三日嬉游喜遇晴,还家又见麦青青。但须及早输租税,莫要勾呼到讼庭。”其三曰:“好去耕耘陇上田,但能勤苦有丰年。家家饱暖身康健,更向明年看月圆。”他还写诗赠予一位喜爱读书的6岁小孩,其《赠牟童子》曰:“牟家六岁好男儿,诵得夔州太守诗。好把五年书尽读,早成头角上天池。” 王十朋教化夔州成效明显。 他尊重百姓,并不以其为蛮荒刁民,有争讼则晓以大义,鞭朴罕用,所以,狱讼甚少,以至狱空,盗贼闻其名,则逃往别处。 其《纳凉》诗曰:“帘卷见山近,窗开闻竹香。讼庭公事少,静坐纳微凉。” 用今天的话说,颇有点和谐社会的味道。 他治理夔州的认识以及举措,即使今人听来,尤觉受益不小。其《易治堂》曰:“风俗无难易,治之端在人。古夔尤易治,风俗本来淳。” 其《别夔州三绝》诗,反映诗人颇为欣慰又不居功自傲的高风雅怀:“夔峡民淳狱讼稀,使君无事只吟诗。才疏政拙形容陋,深愧邦人为立祠。” 其人之襟怀境界,虽岁月远去,仍然令人崇仰追思。
人去政声留
王十朋在夔州任上一年零9个月,于公元1167年7月17日离职赴任湖州。 夔州百姓爱戴王十朋,集资在府署南修建王公祠,绘制其画相以纪念他。离别之日,百姓们扶老携幼越境以送,依依泣别。 王十朋因年老多病,加之夔州气候山水险恶,身体有诸多不适,一直有思家归乡之意。他的《寄刘侍郎韶美》诗曰: “流落天涯老病身,归心一点逐新春。故人少借论思口,放我山林作散人。” 但真到临别之际,却是十分感伤与不舍,即离之际,还登山回望,他在《七月十七日离夔州是夜宿占瞿唐》一诗中曰:“邦人送别亦伤情,杨柳荫中啼泣声。我亦怜夔不忍去,一宵留宿旧江城。” 确实,他早已爱上了夔州,其孙子出生后,他特命其名为夔。 离情别意如此深长,他带泪吟成《登古峰岭望夔州》诗: “巍登古峰岭,回首望夔州。 隐约瞻卧龙,微茫见江流。 明朝望眼遮,江山见无由。 翻令还乡梦,飞过白盐头。 不知此邦人,亦念使君不。 使君无可念,空有诗篇留。” 宋诗人有以理入诗的偏好和散文化的倾向,而其诗情真意切,以上偏向便不见踪影了。 王十朋在夔州留下了400多首诗篇,更可宝贵的是,他在三峡山水间留下了一个正直爱民的伟岸形象,为为官者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典范,他的为政与诗歌实在是一笔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财富。置之当世大倡爱民廉政勤政,则尤具现实意义了。
(选自孙善齐着《星瀚灿烂——三峡历史文化名人》一书。四川民族出版社,2021年5月。)
作家简介:孙善齐,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副研究员,退休前仼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处长。重庆市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重庆市巴渝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巴渝文化网驻站作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喋血钓鱼城》(巳拍成电视连续剧《魂断钓鱼城》播出)、中篇小说集《夔门诗魂》,散文集《三峡星空》《阳光下的风景》,编著《重庆读本》《重庆文学志》(以上合著)、《重睹大后方文苑芳华》《巴渝逸闻掌故》《碧血丹心》,抗疫诗文集《中流砥柱》,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之歌一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等多部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