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晴方:一位多才多艺的新闻人时间:2021-10-10 认识朱晴方已有30多年历史了。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重庆日报》以及后来在《重庆农村报》工作时,不时在报纸上看到他的文章,也不时编发他邮寄来的新闻报道纸稿,觉得他文笔不错,字也写得好,对他就开始关注起来。一次有机会去长寿县采访,特地去宣传部与他见了面,真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 后来他调到重庆市委农工委研究室工作,打交道就比较多了,看到他发表的文章也更是多了,于是就有调他到报社来一道工作的想法。记得是1993年炎夏的一天,我去市委大院找他,明确表示希望他来报社上班。他说,人家费力把他从长寿县调来不到三年,就这样一拍屁股走人,感觉对不起市委农工委。我说:只要你愿意来报社,调动的事,由我全权出面解决。就这样,他就于1993年12月底来到当时由我当总编的《重庆农村报》,任总编助理,协助我负责整个报纸的导向以及文字把关。 后来我才知道,朱晴方如果不来报社工作,在仕途上是有发展空间的,在来报社之前,市委办公厅就有人征求他意见,叫他去一个县做副县长,他没有同意;与他同时代的所有同事,几乎全都成长为厅级干部及以上领导。我开玩笑问他后悔不。他说:“我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我要想当官,就不可能跑到报社来!”确实的,由于一些不便言说的负面因素,他在报社(集团)没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他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牢骚与不快,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私下自嘲地说:“看破了红尘,‘非宁静无以致远’!更主要的是,我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现在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确实“宁静致远”了……
新闻采编是一把好手
朱晴方到《重庆农村报》第一天,就直接进入了良好状态,编稿,审稿,令我十分满意,也十分放心他。 除了编稿审稿之外,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写作,写消息,写通讯,写言论,等等。他与一般人不一样,他在我们报上发表的文章,篇幅比较大不说,还有思想深度,有文采,基本上不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记得他在《重庆农村报》头版发表的《重庆城的“农民族”》,就较有深度有文采地报道来重庆城打工的农民群体,比如擦鞋族、棒棒族、保姆族、小摊族等等。此3000多字的通讯一见报,央媒《农民日报》没两天就全文转发在一版。 朱晴方在《重庆日报》并在《农民日报》头版发表的通讯《重庆猪肉为什么涨价》,在《农民日报》发表的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即时予以广播。这是《农民日报》部门负责人打电话来告诉他的。 没几天,他在《农民日报》发表的消息《十元救济款竟被扣掉五元》,竟然获得了由人民日报牵头组织的“全国党报头版头条大赛”二等奖,消息是由新闻出版总署的报纸《新闻出版报》公布的。须知,这个“二等奖”,是当时整个四川省(重庆尚未直辖)唯一的获奖。 还是来报社没多久,朱晴方在《重庆农村报》发表的言论文章《泡沫筑不起“快车道”》,就获得了四川省1994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朱晴方还有报告文学发表在我们的《重庆农村报》,14000字多,刊载整整两个连版。这事稍微啰嗦一下。记得领导找到我,要我带几个人去南坪谈采访的事。一落座,才知道是市委宣传部安排的,说改革开放马上快到15周年了,重庆(未直辖)有4个亿元镇的经验值得推广,南坪镇就是其一。这篇重要文章,叫我们安排人来采写。我当即就推荐了新来不久的朱晴方。市委宣传部的两位同志没有异议,就吩咐朱晴方说,“先采访,拟一个文章提纲,报我们宣传部看看,然后再细写完成。”我相信朱晴方的能力,叫他全副精力把南坪镇的稿子采写好。不到半月,他就把稿子交给我。我一看,题目叫《南坪耸起大厦》,是报告文学形式,有深度,有文采,有相当的可读性,一稿就成功。我就转交给市委宣传部和南坪镇。该文章除了我们报纸发表外,还发表在《四川文学》杂志和重庆《红岩》刊物上,有不小的影响。 事后,朱晴方悄悄告诉我,说他根本没有把什么采写提纲报给宣传部审批,自己有信心直接开干。他还说,见报后约半年,一次应邀去南坪镇谈事并吃晚饭,席间,突然来了两位同志给他敬酒。他一看,不就是市委宣传部的叫报采写提纲的那两位?其中一位处长说:“你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认真读了,写得真好。敬你酒!” 后来,《重庆农村报》停办刊号转为《重庆晨报》,朱晴方就到《重庆日报》当编辑,走了好多部门,先是“重庆日报.星期刊”做一版编辑,再是特刊编辑部、理论部、副刊部、夜编部等部门当编辑。他在市里获得的一、二、三等编辑奖,同样也不少。
新闻理论研究也出彩
朱晴方在报社(后来的报业集团)换岗了不少部门,由于爱学习,勤思考,有扎实的文化功底,不论哪个岗位,他都能一下子进入角色,都干得不错。除了采写大量的新闻稿件之外,他还撰写发表了不少新闻理论文章以及专著出版。 先说他撰写的新闻理论文章。他不时在集团《新闻研究导刊》和市委党校等刊物上发表,更多的还发表在全国一些核心刊物上。比如,2007年,他的一篇新闻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协主办的《21世纪教育》(核心期刊)头篇位置上,而且还作为头篇要目排印在醒目的封面上。其质量可窥斑见豹。 在集团内参部做副主任时,他上任的第一个星期,就成功采写了两篇内参稿件由集团领导签发然后送给市委常委们阅览参考。其中有一篇被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签发了意见。由于在内参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采写经验,根据集团的理论研究课题要求,他牵头拟定了课题提纲,然后为主笔与其他同志共同撰写完成了若干万字的内参理论研究课题,获得了集团二等奖。这一课题文章,后来被人私自冠名发表在四川某刊物上,并公开说是“国内首创”。而低调的朱晴方当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一笑置之。他说,反正发表的理论文章多,不在乎! 最令朱晴方在乎的是他的新闻理论专著《模糊新闻举隅》。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新闻理论著作,2006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5万字。全书由8章组成,分别是:第一章 模糊性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着的;第二章 新闻作品离不开模糊表现形式;第三章 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模糊形式;第四章 新闻是不能没有模糊语言的;第五章 模糊新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第六章 模糊表达应力求真实、准确、精确、明确;第七章 正确地运用模糊表现手法;第八章 新闻创新给模糊新闻一定的发展空间。最后还附载了11个类型的模糊新闻图片若干幅。 《模糊新闻举隅》一书的出版,有权威认为“填补了中国新闻领域的一个空白”。确实如此,至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发现模糊新闻类似的专著。朱晴方说,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仅发现东北有一个叫万连众的老先生发表过几篇有关模糊新闻的论文。朱晴方还说,他在写书之前还亲自给万连众先生打去电话,对方也认为,国内关注模糊新闻的人实在不多。 正因为是唯一的著作,所以,国内有十多所著名高校图书馆收藏了《模糊新闻举隅》,诸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等等,都寄来了收藏证书。朱晴方说,该书还被重庆涉外商贸学院新闻系选为教材,他还被应邀去讲授了一学期新闻写作课。 朱晴方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模糊新闻举隅》出版后的第二年,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外地打来的电话,对方说他是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网上看到《模糊新闻举隅》书,想买一本。朱晴方问他是否讲授新闻课需要。他说,他不是教授新闻课的,他的爱人要报考新闻方向的研究生,急需看一看。仿佛遇到了知音一般,朱晴方免费给对方邮寄了一本,并祝他的爱人如愿以偿。 有了一定的新闻理论垫底,朱晴方在集团阅评组当阅评员期间,以及退休后被聘为市新闻出版局(后来的市文委)审读专家若干年,无论是阅评、审读报纸以及杂志,还是网络,他都得心应手,其阅评、审读意见的文章,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的同志多次说,“是又多又有质量的”。
文学创作方面收获多
朱晴方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人,还是一个喜欢文学创作并有一定收获的人,所以,我们集团原党委副书记叶化龙在不少场合评价他是“腹有诗书的真正文化人”。 确实的,听叶化龙副书记说过,他有时拿不准的一些字词,就打电话请教朱晴方,从来都是得到满意的答复。记得若干年前集团还建有职工夜校,朱晴方还被多次邀请去给职工学员们讲授诗词、汉语语法常识等知识。 我是重庆市杂文学会的副会长,退休后也与朱晴方一道在编《重庆杂文》报,就先说朱晴方的杂文创作吧。 朱晴方是重庆市杂文学会的常务副会长,也是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副秘书长,与我同是《重庆杂文》执行副主编。他还在长寿县工作时期,就开始写作杂文,发表在重庆不少报刊以及全国许多媒体上,重庆的不说,就北京的媒体便有《党建》《新闻战线》《中国人才》《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还有数篇杂文被《杂文选刊》转载。据他自己粗略估计,他发表的杂文,少说不下于500篇。仅就他在1996年2月出版的杂文集子《方梦集》(天地出版社),其文章就有87篇。其后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不时见诸媒体。 除了杂文专集,他的若干杂文还被国内公开出版的集子收录,诸如:《嫩草集》《枫叶集》(6篇杂文,百花文艺出版社),《渝城走笔》《一把粉抹在鼻梁上》(均重庆出版社),《过把什么瘾》(群言出版社),《全国中青年杂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会随笔》(四川文艺出版社),《重庆杂文十八人集》(作家出版社),《狗咬人不是新闻》(四川人民出版社),《杂文百家代表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庚子战“疫”》(中国博学出版社),《当代川渝杂文家风采(重庆卷)》(重庆音像出版社),等等。 朱晴方的杂文,有思想,有深度,有文化,有文采,也不乏幽默风趣,有可读性。他在杂文圈有一定影响。因此,河南杂文作家雷长风特地撰写了题为《责任在肩朱晴方》的文章,于2014年12月19日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河北《杂文报》上。 他还创作发表了许多诗词歌赋,比如我们杂文学会推出的《庚子战“疫”》一书,除了若干篇杂文,其中就收有他的词曲和新诗21首。至于辞赋,朱晴方说,他应邀给公安、学校、法院、国企、机关、别墅、高档小区等撰写的就有三四十篇。须知,辞赋,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没有一定的新闻采写常识,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是创作不出来的,是不会被邀请单位接受的。 至于散文,他也创作并发表了若干。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有两篇散文叫《散文二题》,写的是去山西后的感受,被国内某公开出版的刊物发表,其标题还被作为4篇要目之一刊印在封面上呢。 至于小说和故事创作,朱晴方也有一定涉足。他早年公开出版有《世间怪相录》(重庆出版社)一书,其实是人物讽刺小说,而图书馆分类为“故事”书。《吃记者这碗饭》,也是上世纪90年代,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由系列中篇小说构成。朱晴方介绍,严格意义上讲,是属于写实小说范畴,写“我”记者生涯的所见所闻所经历,以及个中的酸甜苦辣。 朱晴方还是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不用说,他创作的楹联相当多,重庆磁器口闹市区、沙坪坝的沙坪公园、大足玉龙镇老街、武隆仙女山某民宿院落等等地方,就有他自己编撰自己书写的楹联。至于为民间给单位编撰的对联,可说难以数计。 要说最出彩的,还是他在2016年7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百联览重庆》一书。他在该书共创作了100副紧扣重庆的对联,分为10个大类,分别是:重庆嵌名、重庆地位、重庆形势、重庆地理、重庆史话、重庆贤杰、重庆名胜、重庆亮点、重庆性格、重庆礼赞。该书三位一体,即对联、解说、书法统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少权威人士肯定为“重庆小百科”,因为,一书在手,便可迅速了解重庆的基本大概,包括历史的现今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风物的、人杰的名胜的,等等。一时间,引起了不少媒体热捧,诸如华龙网、人民网、《今日重庆》《重庆晚报》《渝中报》等等,其中9月18日的《重庆日报》以《用100副楹联为重庆造像 朱晴方新书<百联览重庆>出版》,基本上点出了该书的核心主题。 《百联览重庆》出版后,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朱晴方说,被重庆图书馆等单位邀请去讲授有关重庆的,就有好几家。那次去重庆图书馆讲授《百联览重庆》,前来听课的读者基本上座无虚席,课后带去的几十本书还被观众围着签售一空。图书馆讲座的组织者说,这次来听课的人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 作为楹联专家,几年前中国楹联学会推出的大型典籍《中国楹联大家辞典》,便收录了他的简介以及十来副楹联作品。 朱晴方还透露,他于“新冠”疫情大暴发的2020年末,就已杀青了一本新著,25万字,是关于汉语文言知识方面的,也可说是一本工具书,正待出版。
书画悄然鹊起于社会
朱晴方到报社(集团)工作直至退休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道他还会书画,先前只晓得他的钢笔字写得好,如此而已。他退休后,才见到他偶尔在小报小刊上发表小块的毛笔字。好在叶化龙副书记了解他,重报集团书画院刚一成立,就推荐他出任常务副院长兼任秘书长。从此,朱晴方便一发而不可收,组织开展不少有意义的书画活动,自个的书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其实,朱晴方是教过高中语文的,写字的一笔一划以及间架结构是拿捏得准的,用毛笔书写文字,还是比较容易的。至于说他画画的功夫,听他说,他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年轻时候天天画静物、速写,办墙报、画刊头,还任过一段时间的初中美术老师。后来阴差阳错从事文字工作了,所以在书画方面鲜为人知,就不足为怪了。 内行人士说,朱晴方的书法,具有书卷气,一看就具有文化内涵。确实的,他的书法内容,较之许多书法家老是抄写唐诗宋词什么的来看,老是写“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或者“海纳百川”之类来说,基本上都是他自己根据对象和背景即兴而为的。这是得到圈内权威人士都认可并点赞的。 他的书法,获奖的不少,民间收藏的更不在少数,有的还被联合国官员、一些外国单位收藏;至于展示,家庭、馆所张挂,广场、公园、小区、闹市铭刻,等等,多的是。出版的书法作品有《纳海诗选(三)》(重庆出版社)。还出版有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三栖笔墨》(一)(二)两集专著(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那么绘画呢?他说丢了几十年,退休后才把它捡起来,以花鸟画为主,自己喜欢,亲朋好友也喜爱乐见,更主要的还在于养生怡性老有所为。有基础,捡起来也快,没几年功夫,只见他的画在这里展览,那里展出,收藏的单位和个人还真不少。据他自己说,2016年5月,他的瓜果国画作品应邀赴香港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大型书画展览,没想到还获得了铜奖证书。 朱晴方画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固定临习哪个名家的,而是广采博收,以生活为师,什么季节生长出来什么花果之类,他就画什么,而且是即兴而为,并根据画面即兴编写诗句配上,也即是说诗书画为一体。比如在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之际,他就创作松鹤图作为献礼,并即兴创作藏头诗“中共百年 万寿无疆”题写在上面。其诗是:“中华自古多磨难,共苦同甘勇向前;百姓渴求小康事,年轮到今梦初圆。万象逢春赖盛世,寿考民宴业胜昔;无虞温饱奔富裕,疆域神州遍奇迹。” 像如此的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作品,已然形成了朱晴方独特的个性风格。老实说,这在当今的书画界,是不多见的,因为,现今的书画家,要么只画画,要么只写字,大不了会一两样,诗书画三样都会的人,至少在我的视线中没有见到。翻开2019年春他出版的画册《三栖笔墨(二)》,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诗书画融为一体的,基本上见不到纯粹的单一的书法或者绘画或者诗歌作品。所以,四川美院已故著名老教授李来源在生前为朱晴方的画册写的序言中也有高度评价:“朱晴方先生能文、能诗,擅画、擅书。他的作品多是诗、书、画融为一体,其题画诗基本上是自创、自书,从不抄袭前人他人,不‘吃别人嚼过的馍’,这点尤为可贵。” 除了书画创作以外,朱晴方还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书画活动。他说,自己受人之托担任了许多书画组织负责人,就得不辜负人家的期望。他这个人做事实在,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除了担任重报集团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还担任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江北区政协书画院第一副院长、九翰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我也或多或少知晓一些,加上他自己介绍,他几乎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一两次比较有声势的书画展览。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祝活动展览为例。这次书画展名叫“建党百年礼赞——川渝两地共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作品展”,由重报集团书画院和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共同主办,于“七一”前夕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展出,为期8天,共100幅书画作品,其中,成都20人20幅,重庆80人80幅。朱晴方说,作为主要牵头人,与成都那边沟通相当费力不说,就重庆这边要联系并组织80位书画家创作,还要拉赞助,找场地,收作品,布展,策划开幕式,就餐,值班,撤展,返还作品,等等,累得够呛,事后一坐下来就打瞌睡。但他说,这样的有意义的活动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 至于组织书画家去社区、街道、企业或者机关单位开展书画活动或者写春联什么的,可说家常便饭了。他说,组织这样那样的书画活动虽然辛苦,但是,既然集团把书画院托付给了自己,就得把集团这张文化“名片”做得响亮一些,再说,自己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因为,跟随书画界大腕们一起“滚”,就自然而然“近朱者赤”了。
总之,在新闻界,朱晴方是一位高级编辑,个人业绩被载入《中国新闻年鉴》(2008);在文化界,朱晴方是一位文化人,是首届重庆“十佳读书人”之一,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重庆民俗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秘书学会副会长;在文学界,朱晴方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在书画界,朱晴方是重庆书协会员,美协会员。 可以说,他是一个多面手,一个多才多艺的新闻人。想起当年动员他调来报社工作的情景,那时自己没有看错人而现今感到十分欣慰。 朱晴方艺术专栏1:http://www.cqbywh.cn/cqbywh/vip_doc/14608520.html 朱晴方艺术专栏2:http://www.cqbywh.cn/cqbywh/vip_doc/16417141.html 朱晴方艺术专栏3:http://www.cqbywh.cn/cqbywh/vip_doc/18722192.html
作家简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退休干部,中共党员,主任编辑,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巴渝文化网驻站作家。曾任西藏日报社日喀则记者站副站长、重庆日报农村部副主任、重庆农村报总编辑、重庆日报区县部主任,2003年退休后,先后担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离退休党总支委员兼支部书记、市委老干部局《老同志生活》杂志执行副总编辑、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专家、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审读专家、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巴人》杂志执行副主编、《巴渝文化报》总顾问等职。现任重庆市杂文学会副会长、《重庆杂文》执行副主编。代表作有《西藏纪事》《院坝闲话》《土家民俗·秀山打闹》,执行副主编《庚子战‘役’·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作品选集》《当代川渝杂文家风采(重庆卷)》。 编审:真 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