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辑12 李霞· 初心之路 ——记老共产党员李居兴时间:2021-08-13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上,梁平区龙胜乡公平村组织开展了以“我听老党员讲故事,我为老党员拍肖像”为主题的庆祝活动。通过邀请摄影师为该村满50年党龄的在家老党员拍肖像,不仅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强化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拼搏奉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我很骄傲我是党的一员,这个优秀的党、温暖的党带给人民太多的美好,也带给我无限前进的动力。”已是78岁的李居兴,早在196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名已有55年党龄的老党员。五十五载风雨春秋,他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1966年3月,李居兴在公平村生产队担任小组长,那一年,村里组织学习党史。通过学习,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的激励和感动着他。 很快,他便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认为他对党的认识十分深刻,再加上平时工作表现良好,于是在1966年8月10日那天,在党员铮铮誓言中,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被推选为担任公平村副村长、团支部书记,在深感被党组织的信赖之余,也深知自己责任在肩。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带领村民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居兴所在的公平村偏居一隅,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困难,村里唯有的经济产物———竹木产品因为运输困难,导致产业发展受阻,李居兴萌生了修公路的想法。恰逢当时村集体煤矿分红所得20000元,村民想分到自己腰包,而李居兴却主张把这笔钱存到信用社,可以获得利息,并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 当时有很多农民不理解,“就这两万块钱也能修起路,莫不是你李居兴想贪污?”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居兴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清楚修路的利害关系,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荣誉保证:绝不乱抓乱用,一定要用在修路上。 时间来到1993年,经过两年精心筹备,修路的条件已然成熟,为了省钱,李居兴找来朋友帮助测量,挖路基和平整路面,并发动社员一起修路。没有私心、一心为民的一言一行,终于让村民认可了李居兴“要想富,先修路”的想法,村民们撸起袖子和李居兴一道修起了公平村通往外面的致富路。公平村群众不等不靠、自主修路的感人事迹得到了龙胜乡的高度肯定。为此,龙胜乡党委、政府在手续办理上大开绿灯,把机耕道调整为生产便道,雷管炸药等物资调剂上给予充分支持。 有了乡里的支持,李居兴和公平村人干劲更足了,顶烈日、冒风雨、斩荆棘,一凿一锄地苦干,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修路工程。两年后,一条4米宽的碎石公路修通了,路修好了,不仅方便了村民日常出行,还让村里的竹木产品走出了大山,畅销各地。 然而心系群众的李居兴并没有故步自封,10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碎石公路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乡村要振兴,交通要先行,近60岁的李居兴又有了“建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的想法,可面临的困难却和当年如出一辙。 “没钱,说破大天路也修不起来。”为了解决经费的问题,李居兴几经波折,争取到附近村煤矿8万元支持,但对于修路这么大体量的工程,8万元无异于杯水车薪。恰巧当时林业资源下放,公平村分得了寿竹山的管理权,李居兴果断推动寿竹资源包产到户,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共计有152人承包寿竹资源,并按人均800元缴纳了公路统筹费,加上原有的八万元资金,李居兴梦想中的那条水泥公路,万事俱备。 有了第一次修路的经验,李居兴严把材料准入关、质量验收关、工程进度关,并建立竣工后管护措施,杜绝工程实施的随意性,确保公路建设质量。不出半年,一条3.5米宽的标准水泥路就出现在公平村民眼前,作为龙胜乡最早的一条水泥路,公平村民不仅出行更加方便,也将村里的竹产品,山里野生的甜茶、中药材送了出去,极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回想起一次次修路的经历,李居兴感慨万分:“村民们不是跟着我走,而是跟着党走,而生活幸福就要永远跟党走!”时至今日,这条既承载着公平村村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见证着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依旧完好无损。 今天的李居兴虽然已退休,但依旧不忘党员本色,每天都把党徽端端正正佩戴在胸前,依然热心村务,义务当起“宣传员”“护路员”,为村上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发挥余热。“不管小情大事,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这是李居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虽年事已高,李居兴老人每月都会积极参加“党日活动”,将自己服务群众的事迹和心得分享给年轻党员。“感谢李老,他的分享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树立了鲜明的榜样。”李居兴参与的“党日活动”,已成为年轻党员们最爱的党课讲堂,党员精神就在生动的讲堂上传承。 “每到春夏季节,草木生长茂盛,遮挡了路沿,遇到下雨,有的路段还会塌方,人们过路、行车就不安全,好不容易修好的路,坏了多心疼。”一向闲不住的李居兴,自从公路修好后,坚持义务修路护路,常常扛起铁锹、扫帚、撮箕等工具,清扫路面、清除杂草、培路肩、清运塌方,总是忙个不停。 没有津贴,没有工资。很多人问他,到底图啥?“公路就是山里人的腿,修路不容易,把路管好了,大家都方便。”一句简单的话,是李居兴坚持护路的信念,他也从未想过得到什么回报。 为着大家都方便,李居兴几乎只要一有空都会在公路上转悠,一发现塌方、坑洼,他就带着工具疏通、填补。养路、护路,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从通公路的2004年算起,至今已有17年,风雨无阻,从未中断。 “党徽时刻鼓舞我,也提醒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但仍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维护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投身人居环境整治,为村里发展出力献策,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居兴说。
作者简介:李霞,中共党员,梁平区文化旅游委派驻龙胜乡公平村第一书记。 编审:真 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