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星》钩沉之四:《雨星》转型时间:2020-10-15
改报型为刊型,出双月刊,是《雨星》的一次转型。逢双月1日出版,50至60页码。改刊后的《雨星》主要以发表文艺作品和评论为主,兼及人物报道和经宣软文。 《雨星》改刊,大家都很兴奋,也特别卖力。天一亮,我们各自跑片区,晚上又聚到四仪书屋汇总情况。首先通过前同《长化报》建立联系,其次,向县司法系统、财贸系统、医疗行业的朋友宣传雨星,寻求支持。雨星先后得到长化报社、团委和川染团委、川染工会文创组支持,川染文创组还让《雨星》挂靠,使后来成立的雨星文学社终于有了根。 1985年起,全国文学社团风起云涌的现象,到90年代初已近尾声。文学世纪末现状,成为雨星发展患得患失的一块心病。 《雨星》杂志和文学社筹备阶段,我们着手通知长寿地区的作者,算起来也有七、八十人之多。然后,将发展作者的方向伸向企业。我们常去长化报社、川染团委和文创组,川维报社和长寿供电局……这期间最活跃最常见的仍然是雨星社的老战士们,二梅,琼、丁,玉儿、小天鹅、琳霞姐弟、刘高、众、明鸣等。我们常常欢聚一堂,每人一道“拿手菜”,吃得不亦乐乎。 来稿不多,仅谦推荐的几首诗,晓涛的随笔,敬的诗,长化方面有部分稿件。梅A组稿成绩蜚然,共10余篇(首)。大部分就得靠编辑几人自己写作了。前是坐卧皆出文,众全仗“激将”,明鸣吹牛行文自不待言,唯有我不易出作品。我生性胆小,做文章必须一个安静且不离音乐的环境。因此,每于四仪书屋归于平静之后,我才悄悄爬起来,一边听分贝很低的轻音乐一边构思文章。 因为人来人往,影响到邻居,我们就去临江茶园办公了,也正对华和众、明鸣等人的习惯……雨星的许多计划、编辑和文章都是在临江茶园出笼的。 稿子审定后即将印刷,通过筱焱的帮助在长寿印刷厂买回廉价的新闻纸。我用两三天时间画完版,备齐稿件,设定了栏目及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等。然后,根据樊强的提议,组成三人编校队伍开往黄葛去打印《雨星》第三期! 黄葛文化站招聘的副专干张恩铭对打字业务尚不熟练,若按他的打印速度,这期50页的《雨星》非得一个月不行。我们想到了阳晓林,原在云台文化站工作的打字员。天缘巧合,阳晓林去江南龙桥水库的岳父家探亲回来,正路过黄葛。阳即刻放下简式挂包,说干就干。从5月27日至6月1日,我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打印过程,我寸步不离,一张蜡纸出来由我校对,错处立即用改正液涂抹至平,再上机对准应改正的地方。 那年 “六.一”清晨,我一挥而就写下改刊寄语: “《雨星》文学双月刊付印后,真的下了一场雷阵雨。风和雨在夏日热烈的光辉里交融,确如一幅现代派的巨画,我们的面前是一片瑰丽而神奇的天地。 是被驱赶抑或接受了一种牵引——不约而同地我们全来到二十世纪的末叶;虽然这个时代为我们选择了更富有或者更贫瘠的思考,但是,中华民族面临着如何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是轻装上路呢还是驾着辎重的马车?我们始终如一地迁徙,为我们永远年轻的希望。 …… 我们要说的话已深印在我们的信仰里,载入前程未卜的《雨星》。 你看,窗外明净的天空多么像我们充满渴望的眼睛……几分倦意,一丝慰藉,在通宵达旦的打字声中渐渐溶化浑然一体。” 装订成册之后,看看像小山似的《雨星》,谁也没有想到要弥补睡眠…… 写作时间:1999.12.7圆心阁 2014、04、01于《长寿文化》报编辑部 |